为提升组内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近期,南门街校区语文组举办了精彩而热烈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此次竞赛聚焦新教材,采用同课异构、无生上课的形式,各备课组自定课题,组内青年教师展开角逐。
初一语文组
初一语文组初赛课题为郑振铎先生的《猫》。参赛的青年教师张远影、王颖、杨帆和余恒博积极准备,在无生课堂上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扎实的教学功底。
杨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紧扣新教材的要求,从文本的字词解读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猫》这篇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其教学设计条理清晰,问题设置层层递进,体现了对新教材把握的精准度。
张远影老师则注重以情感为主线,在无生课堂中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三只猫的不同命运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与愧疚,她的教学方式很好地诠释了新教材对语文人文性的重视。
王颖老师在同课异构的课堂上,充分发挥新教材资源整合的特点,将关于猫的其他文学作品片段引入课堂,进行对比分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无生上课中展现出对教材的创新运用能力。
余恒博老师以独特的视角,从作者的写作手法出发,通过细致分析《猫》的结构、描写手法等,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在无生课堂上呈现出一个严谨又不失趣味的语文课堂,彰显出对新教材的深入理解。
初二语文组
初二语文组初赛选定的课题为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刘韡、连琳、吴桂进和朱培等四位青年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现了独特的教学思路。
吴桂进老师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入手,引导学生品味汪曾祺先生简洁而富有韵味的文字,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昆明的雨景图片,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文中所描绘的雨的情思。教学设计层次分明,从字词的梳理到对文章情感的挖掘,逐步深入,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连琳老师以情感脉络为教学主线。以一段轻柔的雨声音乐导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迅速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注重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某些段落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刘韡老师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来贯穿整个课堂,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模拟互动环节十分生动,善于拓展延伸,在课堂结尾部分,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家乡的雨与昆明的雨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朱培老师的教学充满了文化底蕴。在解读时,将汪曾祺先生的写作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让学生了解到汪曾祺散文的独特韵味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的渊源,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不仅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文字之美,还鼓励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三语文组
初三语文备课组此次竞赛围绕“走进小说天地”这一课题展开同课异构,旨在检验并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思维碰撞与经验交流,为语文课堂注入新活力。
熊艳老师紧扣小说主题,以细腻解读文本开场,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小说人物形象,巧用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亲身体会角色心境,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侍青丽老师则另辟蹊径,从小说独特的叙事结构入手,借助思维导图,将复杂情节清晰梳理,帮助学生把握故事脉络,期间穿插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碰撞出诸多新颖见解。
邓云珠老师聚焦小说环境描写,凭借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把小说中描绘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深切领悟到环境对情节、人物的烘托作用,在诗意的情境中感受小说魅力。
张亦弛老师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打破常规教学顺序,先抛出小说核心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索欲,再带着学生一步步解开谜团,在解谜过程中渗透知识点,让学生对小说内涵理解深刻且记忆牢固。
李牧星老师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把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小说续写、改写活动,以创作实践深化对小说创作手法的认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与奇思妙想。
语文教研组在各备课组初选基础上,最终遴选出张远影、刘韡、张亦弛、李牧星等四位老师入围决赛。新教材的使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要求,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基本功竞赛正体现了青年教师们对新教材的深入解读,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也表现出他们身上的无限潜力和活力,为语文组全体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探索多元教学模式有着积极深远影响。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相信老师们会继续不断探索、成长,为学生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