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这是大运河过去的辉煌。如今,如同记忆远去一般,大运河的名字也落上了历史的尘埃。但大运河真的就如此流入历史了吗?
为探索这一问题的答案,初一(7)班同学迈开了前往京杭大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的脚步,寻找大运河流水声中藏匿着的秘密。
抵达公园后,同学们发现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所在的运河水流流向是呈“S”形的连续拐弯,于是进行了热烈讨论其设计意图。部分同学认为,这是为了防止水流流速过快而设计的,如此,水流速度便会减缓;部分同学认为,这是为了让水流冲击一侧的土壤富含水分,提高绿化率。其余同学均提出了自己新颖的观点。经讨论后,同学们询问老师,老师回答:“这是因为此处地形起伏大、坡度陡,行船难度与风险都大幅增加。这些‘盘山河道’通过延长行程来减缓坡度,以避免这些问题。”
“原来如此,”一位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万里运河之中汇聚着多少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代代相传,碰撞成了如今的大运河,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同学们在网上搜寻了古时大运河水利技术的信息,发现了许多如船闸、大堤的工程,也让同学们不禁感受到古代水利工作者们的智慧。
“通过如此多的工程,古人们贯通了一条近1800千米的运河。这条运河经历了如此多的打击,最终不可避免地落寞了。那么,它现在流入历史了吗?”
同学们通过搜索资料,发现了京杭大运河肩负的又一巨大使命——“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任务。
同学们了解到,南水北调工程,即将长江水利用运河等河道将水送往江苏、山东等沿线地区的工程,以解决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在这一工程中,也有许多水利工程与技术。如: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这一枢纽催生了我国自行研发的全新技术“灯泡贯流泵”。同学们又被我国如今技术震撼。
实践活动落幕前,同学们进行了合影,以作这次活动圆满收官的纪念。
实践活动后,同学们说:“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仅了解了京杭大运河上的各种水利工程,领略了古人的智慧,还知道了京杭大运河如今的职责,与现在各种技术。我们最初的问题也解决了——”
大运河真的流入历史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大运河与南水北调这两大工程,实现了2500年时代的跨越,凝聚着一代代水利工作者智慧的传承。我们能通过大运河,遥想舳舻千里、舟楫纵横的繁华历史;我们能通过大运河,展望青山绿水、南北共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