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以“聚焦核心素养,赋能未来教育”为主题的树人学校2025年暑期校本培训活动在凤栖湖校区正式启幕。树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参加培训。
活动在上午八点正式开始,副校长程志华主持。首先举行赠书仪式。树人学校党委书记唐炜向三个校区的教师代表赠送了当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所著《我所认识的大先生》一书,希望广大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做学生喜欢的“大先生”。秦咏梅、许文凭、钮洪生、李霞、夏珠琳、许磊、巴雨、姚远、夏文翔九位老师上台接受赠书。
赠书仪式后,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爱武教授给大家做《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题讲座。张教授主要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教育家精神源远流长、习近平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成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三个方面展开报告。
张教授从世情依据、国情依据、党情依据三个角度阐述了习近平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介绍了从“四有好老师”到“教育家精神”的升华过程,着重解释了教育家精神中“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的基本内涵,鼓励大家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成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附:教师阅读感悟
合上《我所认识的大先生》,内心满是感动与思索。顾明远先生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与46位教育界大先生的交往,让我看到了一个个鲜活而伟大的灵魂。
这些大先生,有的是学术巨擘,为教育学科发展倾尽全力;有的是讲台常青树,把一生奉献给学生。他们严谨治学,对知识的追求永无止境;他们宽容爱生,用温暖与关怀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书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处处是对教育事业的坚守与执着。从他们身上,我深刻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品格的塑造。
作为教育的追随者,我们应传承他们的精神,心怀对教育的热爱,以严谨态度对待教学,用爱与责任陪伴学生成长,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哪怕前路荆棘丛生,也要以大先生为镜,以赤子之心守护教育理想,让教育的星火代代相传,照亮无数学子的未来。
——许文凭
顾教授在《我所认识的大先生》中描绘的46位教育家群像各具风骨,其中霍懋征的“爱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尤为动人。她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期间,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核心思想,并将这种爱转化为对学生无条件的接纳与智慧引导,即便面对顽劣学生也坚持以爱感化,其教育生涯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国宝级教师”。书中记载的她“边批评学生边悄悄塞钱资助贫困生”的细节,生动诠释了严慈相济的师者大爱。
我深深感受到:“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爱,这种温暖的情感不仅能照亮成长的道路,更需要我们用智慧去传递。
——钮洪生
读完《我所认识的大先生》,我深受触动。书中描绘的教育大家们,以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与思维,这种教育理念与我身为高中数学老师的追求高度契合。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常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逻辑之美,而非机械刷题。大先生们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为我指明方向。我尝试在课堂上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更加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耐心和关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未来,我将以“大先生”为榜样,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秦咏梅
读《我所认识的大先生》,顾明远先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箴言,在与学生的文字往来中愈发厚重。
班里有位女孩总在作文里写些灰暗的句子,我没急着纠正,而是想起书中先生们“用理解代替评判”的智慧。在她写“夕阳是快熄灭的灯”的文字后,我写了批注:“但灯灭后,会有星星出来。”这句简单的回应像把钥匙,她开始在周记里写更多心事。
我渐渐明白,语文教师的笔不仅是批改工具,更是叩击心灵的鼓槌——不必刻意说教,只需在文字的褶皱里埋下理解的种子。那些藏在批注里的共鸣,那些因一句共情而亮起的眼眸,让我懂得:教育的新意不在花样翻新,而在守住“人”的核心。
就像书中的大先生们,他们的伟大不在于留下多少理论,而在于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心声有人听见,自己的独特被人珍视。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以心换心,以情动情。
——夏珠琳
顾明远先生笔下的“大先生”,从来不是高悬神坛的教育符号。他们是办公室里永远凉透的保温杯,是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红批语,是早读课揉着惺忪睡眼推开教室门的身影——这些沾满粉笔灰的日常,拼凑出教育最真实的模样。
他们总在晨光未亮时就踩着露水赶来,暮色四合后仍守着空荡的走廊。泛黄教案本上反复勾画的批注,被讲台磨得发亮的皮鞋跟,还有为调皮学生藏起的半块点心,这些琐碎如星辰般散落在岁月长河里。当粉笔灰染白双鬓,那些曾被他们牵过手的孩童,早已带着知识的火种奔赴四方。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这些朴素的教育者像老茶般越品越醇。他们或许没有宏伟的教育蓝图,却会为留守儿童的一句“老师,我懂了”而红了眼眶;他们不曾站在聚光灯下,却能把晦涩的公式变成跳动的音符,让古老的诗篇化作春风,轻轻叩开少年的心门。
课堂上飞扬的粉笔灰,是他们写给岁月的情书;作业本上温暖的鼓励,是点亮未来的微光。这些平凡的师者,用沾满生活气息的坚守,托起了文化传承的千钧重量,让文明的灯火在时光深处永远明亮。
——许磊
翻开顾明远先生的《我所认识的大先生》,如推开一扇通往教育圣地的门,诸多教育大家的身影与故事,让我这个教师,在教育之路上的思考不断延伸。
书中的大先生们,对教育满怀赤诚。他们以学识为舟,载着学生驶向知识彼岸;用人格作帆,引领学生明辨是非、坚守正道。于漪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深耕,让我深知学科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更是文化传承与心灵滋养;吕型伟先生对教育改革的执着,启示我要敢于突破、创新,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这些大先生,也是育人的智者。他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灵魂。这让我反思,日常教学中是否足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脉络,是否真正做到了“眼中有人”。
作为教师,我从书中汲取力量。要以大先生为镜,锤炼学识,让课堂有深度、有温度;要涵养师德,以自身为榜样,传递正能量;更要永葆教育热情,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不负“教师”这一神圣称谓,朝着培育时代新人的方向,坚定前行。
——李霞
顾明远先生的《我所认识的大先生》如清泉般汩汩流淌在我心灵的河床之上。书中那些“大先生”们的身影,让我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那是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浸润,一种润物无声的滋养。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不断在应试教育的急流中寻找平衡。顾先生笔下那些“大先生”们,却始终保持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教育情怀。他们教会我,语文教学不仅是字词句篇的传授,更是人文精神的传承。在讲解《岳阳楼记》时,我不再止步于文言字句的解析,而是与学生一同体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在处理班级事务时,我学着以“大先生”们的智慧,在严格要求中注入温情。
书中“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的比喻令我深思。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我逐渐学会像农人对待作物一样,尊重每个生命的生长节律。那个作文总写不好的学生,在一次次的鼓励中终于绽放文采;那个调皮的孩子,在耐心的引导下开始懂得自律。这些细微的变化,让我体会到顾先生所说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真谛。
掩卷沉思,那些“大先生”们的身影愈发清晰。他们告诉我,教师不仅要用知识育人,更要以人格化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愿我能秉先生之志,育教育之花。
——巴雨
顾明远先生在《我所认识的大先生》中,将于漪老师誉为“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教育家。作为一名树人教师,我从中读到的不仅是她70年躬耕教坛的坚守,更是她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见——“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正是当代教师最需淬炼的精神内核。
“目中有人”的教育温度
于漪老师提出“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直指教育的核心是“人”。她将语文课堂视为“德智融合”的沃土,既传授语言文字之技,更锻造学生精神品格之魂。她的课堂如清泉流淌,“流利动听,入耳入心”,因为她始终俯身倾听学生的世界——从钻研周杰伦的歌词到理解《还珠格格》的流行,只为“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这启示我们:真正的育人,需以心换心,在知识传递中唤醒灵魂的共鸣。
“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使命担当
面对教育功利化浪潮,于漪疾呼“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她将每一堂课都当作“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的基石,主张以民族文化铸魂,以时代精神立根。这种超越分数、直指家国情怀的格局,恰是顾明远所赞的“大先生”气象——既深耕学科沃土,更胸怀天下山河。
“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终生修行
最令我动容的是于漪的谦卑与革新精神。她坦言“庸医杀人不用刀,教师教学出了错就是误人子弟”,因而毕生践行“学做教师”:从百万字教案的打磨,到耄耋之年研究新潮文化;从带教百名青年教师,到将“师徒三级网络”制度化。她以生命诠释:教育者的伟大,不在于抵达巅峰,而在于永不停歇地攀登。
作为树人教师,我愿以于漪为镜——在琐碎中铭记“挑肩”重任,在浮躁中坚守“育人”初心。唯有将个体生命熔铸于教育事业的星火长河,方能在三尺讲台上奏响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
——夏文翔
拜读了顾明远先生的《我所认识的大先生》,我仿佛触摸到了一代教育家的精神图谱。书中那些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顾老笔下的“大先生”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批改作业的台灯下、与学生并肩的晨跑中,诠释了什么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书中让我动容的细节,是先生们总把学生的作文本揣在怀里批改——这何尝不是告诉我们:教育的热度,来自心贴心的温度?
作为教师,我们或许成不了“大先生”,但可以永远走在“成为大先生”的路上。就像书里说的:“好老师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既要看得见远方的金浪,也要弯得下腰扶起跌倒的麦穗。”愿我们都能以这本书为镜,在平凡的讲台上,守护教育最本真的样子: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
——姚远